近日,为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视界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学院承办,非遗研究院协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青年教师赵明煜、张素霞的带队下,学生们前往渭南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院,开启了一段充满趣味与收获的非遗探索之旅。
6月7日上午,学生前往渭南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院参观皮影剧场、制作研发工坊、明清皮影博物馆、华州非遗传习馆、文化馆皮影博览园分馆。跟随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乡村工匠薛宏权教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相关知识。世界皮影之故乡在中国,中国皮影的始祖在陕西,而华县皮影则是陕西皮影出类拔萃的代表。2006年,华县皮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参观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院】
华县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人组成,演出时各司其职。“前声”在演出中具有首要位置,负责剧中各角色的唱腔、道白、为演出的总指挥,司月琴,堂鼓,手锣,云锣,干鼓,并兼有口技和帮签之责。“签手”负责操作全部影人的表演动作及影片道具的摆放,兼执夹白和帮唱,舞台音响及灯光特技。“下档”司板胡,负责影人的拆安装配,兼司马号,唢呐,音响,帮签及对白插话。“上档”司二弦,唢呐,大釵子,长号,兼帮签及对白帮腔。“后槽”司大锣,小釵子,战锣,梆子,铜碗, 大釵子及帮腔,五人配合默契,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时演出,每人一辆自行车就可携带全部道具,在巷道庭院,室内室外都可演出,搭台用料简单,有顺口溜云:“两块方桌,九块楼板,用椽七长八短,五叶芦席一卷,四条大绳一捆,十二根线串(细麻绳),放一撅头,你就甭管。”深受民众偏爱 。
【学生参观、学习皮影制作】
华县皮影影人制作有四大特点:一是造型精巧别致、人物眉目清秀、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二是雕刻精细、人物的服饰图形花纹,在轮廓中以梅、兰、竹、菊装饰,配以“万”字、“雪花”、“鱼鳞”、“松针”等图案。三是染色厚重古朴,接近自然,经过手工发汗后,皮影永不褪色、永不起皱。每个影人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四是演唱的碗碗腔源于宫廷音乐,委婉动听,百听不厌。
演出结束后,学生来到非遗传习馆近距离接触皮影艺术。在专业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自己动手,学习皮影制作流程和工艺,将皮影原料进行加工,最终呈现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灵动图样。在皮影制作非遗体验中,学生一同体会传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大家协作互助、不断探究,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民间传统非遗文化的好奇与热爱。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艺术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并对其提出了批判和反思。两者的结合不断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本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非遗里的艺术与技艺的平台,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文来源:美育教研室 编辑:宋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