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通识教育学院青年教师,一级工艺美术设计师,研究方向:美育理论、工艺美术理论,主讲公共课程《大学美育》以及艺术理论类专业课程;在校三年来参与策划艺术展览、学术论坛及公教活动累计16场,年均超5场。深度参与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策划案例巡展全国;参与打造“活态化传承”品牌,参与组织两届非遗进校园论坛;策划“仲夏艺术展”“非遗皮影展”“高陵扎花活态展”“美学探索之旅”系列展、校庆“唐诗剪纸展”及首届“AI+非遗融合创新展”等特色展览,指导学生社团组织举办西安工商学院首届“大学生电影节”;指导学生团队作品入选全国16强”、设计作品荣获省级优秀奖2项,指导学生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荣获校级银奖2项、铜奖2项;在“新时代学校美育学术研讨会”(西南大学,2022.12)、“首届新时代学校美育高峰论坛”(苏州大学,2023.3)、“第二届全国乡村艺术建设论坛”(清华大学,2024.12)等发表论文或分享校地协同、非遗美育实践案例,教学成果入选并参展全国性“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览”(江南大学,2024.11)。
同时担任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高陵区文化馆研究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西工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讲师、全国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委等职,获评2024年西安工商学院“年度优秀教师”。
讲台即阵地:播种美育,联结文化
“站上讲台,就要对得起学生的期待。”这是李老师的信念。作为《大学美育》课程的主讲教师,她致力于让课堂既有深度,也有温度,将非遗文化如高陵扎花等地方非遗融入教学,使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艺术概论等专业课上,她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中践行艺科融合,体会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探索得到了认可,她主笔的大学美育教学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课堂之外,她用心指导学生社团,所带社团获得“优秀学生社团”称号,这是她育人理念在第二课堂的延伸。
初心如炬:扎根实践,守护文脉
“教育者的价值,在于点亮心灵,更在于守护文脉。”将美育工作者的使命延伸于课堂之外。李老师凭借在美育和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多重实践平台,她把民间文化研究与高校美育融合,将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融入工作。
她积极发挥高校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作用,依托参与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学校资源,与教研室青年教师们策划参与推动了一系列活动:聚焦非遗活态传承策划“非遗皮影校园实践展”、“高陵扎花活态传承展”等展览,让传统技艺在校园焕发生机;连续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论坛”,搭建校地协同、共话传承的平台;搭建学生展示平台组织“仲夏·艺术展”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拓展美育辐射范围:通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如公共美育人才培养),将美育理念转化为校地协同的展览,惠及更广泛的社区;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参与“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览”等活动,思考地方高校在艺术乡建中的角色。
这些实践,是她连接课堂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展现了推动文化传承的行动力。
笃学深耕:研究反哺,助力成长
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李老师坚信“终身学习”是教师保持活力的基石。她秉持“踏实做事,本分做人”的态度,在学术和专业上不断精进。
研究紧密围绕美育前沿,聚焦美育理论、非遗校本课程开发、未来社区美育空间构建等方向,任职以来主持、参与省市级、校级课题十余项。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积极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指导的项目聚焦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获得省级、校级奖项。2024年,她获评西安工商学院“年度优秀教师”。
结语
讲好有温度的育人故事:这位扎根美育沃土的青年教师,以扎实的脚步立足讲台,以持续的学习拥抱新知,以实际的行动守护文化根脉。她的实践,是西安工商学院“立德树人”“讲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西工商故事”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到课堂外的文化传承,从校园内的美育探索到服务地方的协同实践,用她的耕耘,讲述着一位青年教师如何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将文化传承使命转化为育人力量的故事。她以“活态”的实践,守护着教育的初心,在美育的田野上,持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