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通识教育学院美育教研室举办了教师假期外出学习与田野调查学术沙龙。活动由美育教研室主任赵明煜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教师们结合假期实地考察与学习经历,分享了在艺术教育、非遗研究、自然美学、古建解读以及数智教学等领域的收获与思考,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学术沙龙。
李珊老师分享了赴青海省同仁市展开非遗考察的相关收获,同仁非遗资源丰富,有两项世界级、五项国家级非遗,众多传习所传承氛围热烈,国家级古村落遗址古韵悠长,博物馆内非遗申报文献资料详实,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挖掘保护非遗提供了珍贵依据。该地区“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成效显著,通过开发非遗旅游、举办文化节等,让非遗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开辟特色路径。
白萌老师分享了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考察体会,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拥有超过一百万件藏品,涵盖了从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的艺术作品。横跨数千年的展品成为西方艺术史的活教材,此次考察为我校美育课程设计带来深刻启发:其一,其编年史的布展逻辑是构建学生艺术史框架的绝佳范本;其二,面对跨越千年的真迹所带来的直观美学震撼,是任何教材图片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教育。这促使我们反思,美育课程应超越理论传授,更需思考如何利用数字资源与情境设计,为学生创造“直面经典”的沉浸式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
教研室主任赵明煜分享艺术教育田野调查情况,介绍了调查中涉及的终身教育实践、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等内容。结合当前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强调,建议将PBL学习模式与美育小组作业相融合,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能力,助力 “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推进。
贺思梦老师围绕此前参加的“数智教育赋能教学创新研讨会”,分享了收获与思考。结合多所院校的实践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学场景中的多元应用,包括优化教学流程、精准匹配学习需求,以及借助AI工具助力师生个人能力提升等内容,为教研室后续探索数智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
周诗琪老师深入西藏自治区及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对在高原荒漠中罕见的地质奇观“大地生命之树”以及念青唐古拉雪山等地的自然风景、野生动物等实地考察,从美学角度深度剖析其形式构成与生命张力。西藏的景观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部活态的、宏大的“大地与生命的艺术”,对于深化美育教学中的自然美学、生态美学等课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郭丽娟老师分享假期赴山西飞云楼艺术考察成果,为美育教学提供实践思路。考察中,她发现飞云楼以精妙榫卯结构挺立数百年,“十字歇山顶”斗拱兼具美观与力学平衡,尽显古人“以艺载技”的匠心;其修建关联明清晋商经济,楼内匾额、雕刻记录民间信仰,堪称当地社会“立体档案”,且对称布局与木石共生还传递出“和谐”传统哲学思想。此次考察让美育跳出书本,成为触摸历史的鲜活体验,也启示美育教学应多结合实地考察,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底蕴、深化对美的体悟。
整场学术沙龙气氛活跃,与会教师围绕田野调查成果如何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如何融合多元教学法与新技术手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学术沙龙不仅拓展了美育教学的视野,也为课程创新与学科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未来,美育教研室将继续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田野,持续推动美育教学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赵明煜 审核:张化丽 编辑:宋佳乐